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及事跡(完整版)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茫茫人海,總有人會給世界帶來長嘆、帶來憤慨,也總有人讓世界溫暖著、美好著。感動的力量,讓我們面對茫茫人海仍然相信,仍然熱愛,對自己,對生活,對未來。
1、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陸鴻--人生貴自強
有人一生遲疑,從不行動;而你從不抱怨,只想扼住命運的喉嚨。能吃苦,肯奮斗,有擔當,似一葉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樹在萬木前迎來春光。在陰霾中,你的笑容給我們帶來力量。
【人物事跡】
陸鴻,男,1979年4月生,蘇州市緣躍紙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現居吳江區(qū)平望鎮(zhèn)。
因幼時高燒導致的小腦神經受損,身體殘疾的他中專畢業(yè)后卻到處找不到工作。父親病重逝世、家庭的困頓,使得他下定決心自主創(chuàng)業(yè)。經歷了無數底層職業(yè)的摸爬滾打,他靠著自強拼搏,將生意從開照相館、做電子相冊加工,逐漸拓展到紙質影集生產。又從6人的家庭小作坊,發(fā)展到目前擁有35位員工的實體相冊加工廠。他不但用自己殘疾的身軀挑起了養(yǎng)家的重擔,還為21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yè)崗位。在陸鴻的帶領下,相冊工廠2022年的營業(yè)額達到了近1400萬,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現如今,陸鴻的工廠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殘疾人扶貧創(chuàng)業(yè)基地。
幼年不幸遭遇,求職屢受挫:
努力拼搏迎來事業(yè)轉機:
陸鴻的事業(yè)出現轉機是源于一臺舊電腦。為了鍛煉他的腦力,陸鴻的媽媽花了300元錢買一臺舊電腦。沒想到,陸鴻在玩網絡游戲時,結識了中央電視臺一名電視特效后期制作主編,那位主編教給他一些后期制作的知識,陸鴻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從學習后期制作開始,他慢慢接觸到了電子模板。之后,看到電商的發(fā)展形勢一片大好,嗅到了商機的他便大膽的在淘寶網上開出了自己的“模板”店,因為價廉物美服務好,銷量還不錯。
一次,蘇州的一位老教授找到陸鴻制作電子相冊,說要送給老伴,作為50周年結婚紀念日的禮物。陸鴻看到老教授行動不便,還跑那么遠的路來,說什么也不肯收他的錢。陸鴻的真誠打動了老教授,他們成為了朋友。有次他問陸鴻有什么夢想,陸鴻說想開一個影樓。巧合的是,這名老教授是蘇州老年大學的一名攝影培訓師,得知陸鴻的心愿,他便提出,可以免費為他提供培訓。陸鴻喜出望外,便跟著這位老教授從頭學起,刻苦鉆研、勤加練習,很快便上手了。此后,他試著開了一家名為“天使樂園”照相館。因為他虛心謙讓的性格和人性化服務的態(tài)度,陸鴻贏得了無數的回頭客,照相館的生意也越做越好,逐步走入正軌。
為了給家人和員工以更好的生活,陸鴻覺得不能只守著照相館和網店,而是要不斷的去拓展和延伸業(yè)務。于是,陸鴻嘗試著開始經營制作影集相冊的加工廠。他不斷的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著自己的經營理念,并親手設計制作,慢慢地在市場站穩(wěn)了腳跟,相冊品種從十幾個小品種發(fā)展到目前的一千多個品種;從6人的小作坊,發(fā)展到有35人的小工廠。由于陸鴻在招收工人的時候優(yōu)先考慮殘疾人,他的工廠里現在共有21位殘疾人。這個暖心的舉動,也為他贏得了蘇州市創(chuàng)業(yè)模范之星的光榮稱號。
2016年,他關閉了經營多年的實體照相館,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精品相冊的生產。2017年,在區(qū)、鎮(zhèn)殘聯(lián)的大力支持下,陸鴻的小工廠搬遷了新的廠址。在這里,他擁有了近千平米的廠房,每天都有幾百本手工相冊從這里發(fā)往全國各地,公司年凈利潤幾十萬元。他的工廠也儼然成了一個集殘疾人生產、生活、文體活動于一體的殘疾人之家。陸鴻說,我的理想就是讓所有像我一樣有理想的殘疾人,都能有發(fā)光發(fā)熱的地方。在他的工廠里,這些殘疾的朋友相互鼓勵、互相支撐,像一家人一樣共同面對生活的困厄。還有不少殘疾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像橫扇的殘疾人小陸、吳江的聾人朋友、盛澤的肢殘人士等等,陸鴻都毫無保留地將技術教給他們。
2、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鄧小嵐--幽谷蘭香遠
你把自己留給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們送上最絢麗的舞臺,你在這里出生,也在這里離開。山花爛漫,楊柳依依,為什么孩子的歌聲如此動人?因為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人物事跡】
鄧小嵐說,她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著孩子們站在臺上演奏的時候。1999年鄧小嵐退休以后,回到馬蘭村住下來,默默為村里做事,先后幫助該村翻建學校、修路種樹、改建水沖式廁所、救助貧困戶和貧困學生、發(fā)展旅游等,她還為馬蘭小學捐獻了小提琴、手風琴等樂器,義務為學生們上課,教他們學習樂器、繪畫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鄧小嵐的悉心指導,孩子們已經能夠演奏復雜的樂曲,唱功也明顯提高。2010年8月,馬蘭村小樂隊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優(yōu)秀特長生藝術節(jié)開幕式,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美麗的家園》和《歡樂頌》,贏得了在場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她帶著馬蘭小樂隊成員參觀過鳥巢。
2022年2月4日,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中,44位來自太行山深處的孩子用天籟之音演唱了希臘語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頌》,這群在鳥巢體育場內唱響世界的孩子們背后,是默默耕耘十余載,無私奉獻的音樂教育志愿者老人鄧小嵐。十幾年來,每年數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馬蘭村,為改善當地孩子的讀書環(huán)境,讓山里的孩子感受音樂的美好而盡自己的一份愛心努力。
3、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林占熺--寸草向春暉
【頒獎辭】
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黃沙破巖,傳遞幸福,不以閩寧為限,傳播文明,不以山海為遠。時不我待,所以只爭朝夕;心系鄉(xiāng)土,所以敢為天下先。你不是田間的野草,你是新時代滋養(yǎng)的大樹。
【人物事跡】
林占熺,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43年12月出生,福建連城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聯(lián)合國國際生態(tài)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菌草生態(tài)產業(yè)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菌草綜合開發(fā)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菌草技術發(fā)明人。
林占熺于1968年畢業(yè)于福建農學院(今福建農林大學)農學系后下放福建寧化水茜公社楊城大隊插隊;1970年調入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2006年獲聯(lián)合國國際生態(tài)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稱號;2011年擔任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2021年12月5日任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林占熺長期從事菌草科學的研究、菌草技術推廣、扶貧、援外和國際合作等工作。
主要科研成就:
林占熺用“以草代木”的方式解決菌業(yè)生產的“菌林矛盾”,開辟了菌草科學研究與應用新領域,創(chuàng)建了菌草食藥用菌和菌草生態(tài)治理技術體系;1971年,提出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1973年,在福建寧化發(fā)現茶新菇、連城發(fā)現樸菇、在寧化安遠發(fā)現盾形木耳;1986年,用芒萁、五節(jié)芒、類蘆等野草以草代木栽培香菇等食用菌獲得成功;1993年,在福建長汀縣試驗種植菌草,當年地表徑流減少30%,土壤侵蝕量減輕78%,每公頃水土流失地每年減少土壤侵蝕60-70噸;1996年,提出并實踐“用水調溫”法,在中國福建、日本仙臺、巴西圣保羅各地廣泛應用;1997年,提出“用土調溫保濕法”,首次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應用,已在中國和非洲的南非、盧旺達、萊索托等地廣泛使用;1999年,首次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賀蘭山下黃羊灘的荒漠地上種植菌草,當年畝產鮮草2.4萬斤,已在銀川永寧縣、鹽池縣、固原市等地應用,為荒漠治理開拓新方向;2011年,林占熺在福建建立18個試點縣,共種植菌草6000多畝,結果證明,菌草的根量大,網絡土壤的效果好,蓄水保土能力強,能夠有效保持水土,并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2010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部荒漠干旱地區(qū)種植菌草畝產鮮草達4萬斤;2011年在西藏米林縣種植菌草治理流沙取得突破性進展;2011年在盧旺達尼羅河上游種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一定成效;2012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和連城縣種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有新的進展。
截至2021年3月,林占熺發(fā)表科研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9部。
截至2021年3月,林占熺主持或負責實施了53項國家、部省級重大研究項目和國際項目;先后主持并實施國家級重點推廣項目、國家級星火重中之重項目、中國扶貧基金會項目,福建省閩寧對口幫扶項目、智力援疆、科技援藏、幫扶貴州黔西南項目,以及福州市幫扶甘肅定西等項目。
截至2021年3月,林占熺先后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農業(yè)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項,授予菌草技術和旱稻種植技術領域國家專利31項。
人才培養(yǎng):
截至2021年3月,培養(yǎng)了博、碩士生90余名。
截至2021年12月,先后在福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等地開展菌草技術扶貧工作,開辦培訓班培訓學員數千人。
4、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清泉--強國尚功勛
汽車曾經改變世界,而你要改變汽車。中國制造,今天車轍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領航員。在新能源的賽道上,馳騁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國,正在超車。
【人物事跡】
陳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亞馬吉朗市,籍貫福建漳州,電動汽車、電力驅動和智慧能源學專家,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院士,中國礦業(yè)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香港工程科學院副院長。
陳清泉于1957年畢業(yè)于北京礦業(yè)學院(現中國礦業(yè)大學);1957年—1971年任教于北京礦業(yè)學院;195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研究生進修班;1971年任職于上海先鋒電機廠;1976年任香港電燈公司研究工程師;1976年—1980年任教于香港理工學院;1982年獲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教于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1994年—2000年任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主任;1996年當選為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和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2001年當選為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院士;2002年任香港工程科學院副院長;2010年12月任中國礦業(yè)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
陳清泉主要從事電動汽車、電力驅動、智慧能源、四網四流融合領域研究。
主要科研成就:
2002年,陳清泉創(chuàng)辦了國際高等研究院。
截至2021年10月,陳清泉已撰寫發(fā)表科技論文450余篇,著有專著17本, 其主要論著有《煤礦電工手冊》《現代電動汽車技術》等。
人才培養(yǎng):
針對大學的使命,陳清泉凝煉為“傳授知識—教學;發(fā)展知識—科研;應用知識—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一流的大學,并不取決于擁有多好的物質條件,而在于擁有的那股精氣神。向整個社會傳遞出理性、科學、上進、正直、善良、寬容、博愛……一個學術殿堂的靈氣不僅在于大樓,而更加在于大師、大愛,在于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追求真理;在于崇尚學術自由、崇尚道德、崇尚愛國主義;在于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要想培養(yǎng)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首先就要有肥沃的土壤和新鮮的空氣。
陳清泉編著的《現代電動汽車技術》一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的教學教材。
5、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徐夢桃--夢想無時休

【頒獎辭】
燒烤爐溫暖的童年,傷病困擾的青春,近在咫尺的金牌,最終披上肩膀的國旗,全場最高難度,這是創(chuàng)紀錄的翻轉,更是人生的翻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夢之芒芒,切切其真。
【人物事跡】
2013年,徐夢桃獲得挪威世錦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賽冠軍;次年獲得2014年索契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賽亞軍 ,這也是她個人冬奧會歷史上的第一枚奧運獎牌。2016-2017賽季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中,獲女子年終總冠軍。2019年3月3日,在2018-2019賽季國際雪聯(lián)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中國站比賽女子個人賽中奪冠,以410分的總成績加冕年度總冠軍。2022年2月10日,獲2022年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團體項目銀牌;2月14日晚,獲2022年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
截至2022年10月,徐夢桃共獲得世界杯獎牌57枚(其中金牌34枚) ,擁有世界第一的難度動作,總積分排名世界第一;是世錦賽獎牌最多運動員(5枚金牌)、女子最高得分紀錄保持者(116.9分)。
6、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徐淙祥--欣欣田間麥

【頒獎辭】
餓過,所以懂得溫飽,拼過,才更執(zhí)著收獲。種了一輩子莊稼,現在趕上了好年景。禾苗在汗水中抽穗,稻麥在農機下歸倉,珍惜隴畝顆粒,心懷天下倉廩,你是泥土上的黃牛,夕煙下的英雄。
【人物事跡】
徐淙祥,男,漢族,1953年06月出生,安徽太和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畢業(yè)于阜陽農廣校農學專業(yè),大學??茖W歷,1986年7月1日入黨。高級農藝師。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種糧標兵、全國科技興村帶頭人。現任安徽省太和縣國家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黨支部書記、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太和縣種糧大戶協(xié)會會長。
20世紀70年代初,徐淙祥高中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zhèn)張槐村力耕務農,先后擔任村生產隊隊長、村團支部書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鄉(xiāng)農技站站長。2010年牽頭成立農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逐漸成為當地種糧大戶。
2000年以來,徐淙祥綠色種植的1230畝現代農業(yè)示范田,高產田塊經國家科技專家組和省農業(yè)專家實產驗收,優(yōu)質小麥最高畝產超750公斤,夏玉米最高畝產超噸糧,夏大豆最高畝產超300公斤,被譽為安徽省“麥王”“玉米、大豆狀元”。領銜研制的“太豐6號”大豆新品種獲安徽省品種審定證書并在全省推廣應用,小麥、玉米綠色高產種植技術分別獲《國家發(fā)明專利》;現代農業(yè)示范田入選全國100個《國家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集成示范基地》,2018年3月被命名為“中國生態(tài)食材生產示范基地”,徐淙祥本人當選為“中國生態(tài)食材基地聯(lián)盟”副會長,同年7月,連續(xù)當選為安徽省農材經濟合作組織聯(lián)合會副長。
2022年秋天,徐淙祥的千畝大豆優(yōu)質高產示范田又取得平均畝產超 240 公斤的好成績,百畝連片大豆畝產超過305公斤,創(chuàng)歷史新高。同時,他首次嘗試開展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7、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沈忠芳--無名草更芳

【頒獎辭】
從無到有,從近到遠,從長纓在手,到紅旗如畫。這一代人從沒有在乎過自己的得與失,這一代人一輩子都在磨礪國家的劍與盾。今天,后輩們終于能聽到你們的傳奇,隱秘而偉大,平靜而神圣。
【人物事跡】
沈忠芳,1934年8月24日出生,1958年畢業(yè)于北京航空學院,中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指揮。
沈忠芳,1992年1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指揮,1993年1月任B610總指揮,1996年10月任B611總指揮。他長期從事飛行器系統(tǒng)設計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車載紅纓五號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統(tǒng)試驗樣車、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B6系列武器系統(tǒng)等研發(fā)、指揮工作,為國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2年4月24日,航天科工二院正式發(fā)布《導彈人生》一書,首度向全社會公開十二位此前隱姓埋名的中國導彈武器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沈忠芳位列其中。
8、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楊寧--山川展畫圖
連就連,連上書記結對子。莫看女娃年紀小,敢賣婚房種新田。連要牢,擔子雖重娃敢挑,苗鄉(xiāng)今年多喜事,紫了糯米撐荷包。牢又牢,黨和鄉(xiāng)親我作橋,后有黨員千千萬,不怕彎多山又高。
【人物事跡】
楊寧,女,苗族,198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F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江門村黨總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 、全國青聯(lián)常委。
她在6年大學生村官任期結束后選擇留在基層,帶領村里94戶326人成功脫貧,實現整村摘帽。她帶領貧困戶發(fā)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產業(yè),成立泗維河生態(tài)農業(yè)有限公司和“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銷售農產品900多萬元。
9、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錢七虎--為國作長城

【頒獎辭】
什么才是安全,不是深藏地下,構筑掩體,是有人默默把胸膛擋在前面。什么才是成就,不是移山跨海,轟天鉆地,是奮斗一甲子,鑄盾六十年,是了卻家國天下事,一頭白發(fā)終不悔。
【人物事跡】
錢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蘇昆山,少將軍銜,防護工程專家、軍事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錢七虎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解決了孔口防護等多項難點的計算與設計問題,率先將運籌學和系統(tǒng)工程方法運用于防護工程領域。
主要科研成就:
錢七虎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創(chuàng)建了中國防護工程學科,建成了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系統(tǒng)建立了土中淺埋結構核爆炸荷載的相互作用計算理論、城市人防工程毀傷評估方法、防護工程抗高速、超高速鉆地彈打擊的設計計算方法和深部巖石非線性力學理論,研制出中國第一套空中核爆炸荷載模擬試驗裝置,研發(fā)出多種新型防護材料和系列高抗力復合結構。在國內倡導并率先開展了深部非線性巖石力學基礎理論,以及深部防護工程抗核武器鉆地爆炸毀傷效應的研究,填補了深地下工程抗核武器鉆地爆炸效應的防護計算理論的空白。提出的防護工程建設轉型、建設超高抗力深地下防護工程、戰(zhàn)略通道橋隧并舉、能源地下儲備等多項發(fā)展戰(zhàn)略建議,被軍委和國家部委采納實施。
人才培養(yǎng):
截至2019年1月,錢七虎先后共指導博士研究生55名,博士后40名,10余名國家級科技人才。
10、202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銀發(fā)知播”群體--千秋不老春

春蠶不老,夕陽正紅,沒有墻壁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白發(fā)人創(chuàng)造的流量,匯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傳播知識與文化,始終是你們執(zhí)著的方向。
【人物事跡】
“銀發(fā)知播”群體成員 | ||
姓名 | 年紀(2023年) | 職務(職業(yè)) |
歐陽自遠 | 88歲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汪品先 | 86歲 | 同濟大學教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王廣杰 | 82歲 | 退休電工教師 |
王渝生 | 80歲 | 中國科技館原館長、中國科學院博士 |
柳冠中 | 79歲 |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
褚君浩 | 78歲 |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
鄭緯民 | 77歲 |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
舒德干 | 77歲 | 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薄慕明 | 74歲 | 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吳於人 | 73歲 | 同濟大學退休物理教授 |
楊維云 | 73歲 | 退休小學語文老師 |
戴建業(yè) | 67歲 |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
唐守平 | 62歲 | 退休物理教師 |
他們的名字值得銘記,他們平均年齡77歲,熱衷于傳播知識與文化。甚至在感動中國播出的時刻還有老師在直播。 |
他們是一群退休的高校教師,有學識淵博的兩院院士,也有職業(yè)中學的電工教師,有匠心獨運的藝術大師,有他們身處不同的地方,涉足著不同的領域,但同樣借助短視頻、直播這些新興的傳播方式,將自己的所學所思,所悟所感,傳播給課堂之外,更廣大的人群。
當一群充滿智慧與人生閱歷的老人,退休之后依然發(fā)揮余熱,積極觸網,不怕辛苦和繁瑣,將畢生所學與年輕的網友們分享,讓知識的種子乘著網絡東風,飄散得更遠更廣,灑落在更多人的夢田。甘于奉獻躬自厚,靜水流深行且堅,不約而同地默契,不計回報地啟迪,雖然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也依然讓人熱血沸騰,感銘深刻。
這批退休教師,如今也以各種方式活躍在抖音平臺,科普問答,專題講座,公開課等等,為那些渴求知識,對大千宇宙興致勃勃,卻由于條件所限,無法進入科研院所、學校聽大師課的人們,開啟了一扇扇流光溢彩的科學之門。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歐陽自遠院士在抖音短視頻中為青少年解答了“我們能聯(lián)系到外星人嗎?”這一經典問題,超過110萬網友點贊;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通過《十萬個為什么》官方抖音賬號,講解“為什么海水是藍色的,海浪是白色的”,引發(fā)人們對于海洋科學的綺麗幻想;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褚君浩院士,在抖音暢聊人們日常生活中“看不見的光”,培養(yǎng)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50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楊維云,在抖音直播間教拼音,在聲韻相拼中幫沉默的人們彌補“不識字”的遺憾;更不用說,早就出圈的“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中國工業(yè)設計之父柳冠中,都早已習慣用抖音公開課,短視頻等方式,向網友分享他們的學識和觀點。
銀發(fā)教師們的堅持和努力,建造起了一間間沒有墻壁的教室,一所所不設門檻的大學,既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最高精尖的知識,也能不厭其煩地教授漢語拼音這樣的基礎課程,白發(fā)人創(chuàng)造的流量,匯聚成積極而磅礴的能量,推動著更多人去擁抱知識,探索未知,享受學習的快樂!而每一個因銀發(fā)教育者的努力而受益的人,都借助著新興的傳播方式,與他們在知識的世界里相遇,都會感受到他們無私奉獻的熱情,這種相遇和感受,本身就有著搖撼心靈,令人感動的能量!